东南大学完美体育手机app最新版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可追溯至民国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创立铸造及锻工等材料类本科专业。1947年,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创建国内首个混凝土材料实验室。1954年,铸造专业正式招生。1955年,全国首批建筑材料与制品专业正式招生。1984年,应工业、材料发展之需,博采铸造、金属诸学科之长,南京工学院组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后逐步融合了土木工程系的土木工程材料、机械工程系的先进材料加工等相关专业,于2006年正式成立完美体育手机app最新版。
学院下设金属材料、土木工程材料、材料加工工程和功能材料四个系,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内含“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学”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以及自设的“土木工程材料”二级学科博士点。
学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世界科技前沿,制定了“土木工程材料优势方向、金属材料传统方向、功能材料新兴方向”三足鼎立的学科发展战略,明确了“融合优势理科、引领强势工科”的学科发展定位,协同东南大学化学、物理、机械、能环、电子、生医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守正创新,推进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快速发展。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重点专业。新材料及其应用学科为江苏省优势学科,材料学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1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国家“一流学科”首批建设名单,2022年,顺利进入第二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21年9月,材料科学进入ESI学科排名世界前1‰,截至2024年5月,已跻身前0.415‰。
学院拥有超一流的完美体育平台入口官网。继奠基人和开拓者舒光冀教授、吴中伟教授之后,涌现出以孙伟院士和孙国雄教授为代表的多位老一辈科学家和教育家。目前,学院共有在职教工133人,专任教师95人,全职博士后19人,实验人员10人,行政人员9人,已形成一支由土木工程材料著名专家缪昌文院士、刘加平院士2位院士领衔,由6位国家级人才和18位国家级青年人才领军,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高端师资比例排全校前列。
学院拥有完善的科研教学平台,现拥有“重大基础设施工程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苏博特-东南大学共建)”[Z1] 、“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现代混凝土耐久性评估与提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先进金属材料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部级平台,以及“先进土木工程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LACM)” 、“东南大学先进材料研究中心”、“东南大学纤维与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所”、“东南大学绿色建材与固碳利用研究中心”、“东南大学下一代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等校级平台,为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质量成果产出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学院重点聚焦土木交通、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命健康、能源信息等领域,以国防军工、重大工程为重点,牵头承担了众多科研攻关项目,从三峡大坝到田湾核电,从京沪高铁到载人飞船,从大桥缆索到生医器件,从离子电池到绿氢储能,从仿生表面到智能穿戴,从非晶合金到二维材料,从3D打印到超声检测,各个领域均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频繁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顶级期刊上,共获得6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全国创新争先奖、30多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其中,高性能混凝土、超高强度钢丝等重要科研成果已跻身世界前列,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院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生为首位理念,通过三全育人模式,创新构建科教融合、实践锻炼、文化浸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每年计划招收120名本科生,190多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近年来,学生多人次在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专项竞赛中获国家级和省级奖项近80项,[Z2] 本科毕业生深造率接近70%,本硕博毕业生整体就业率长期保持在98%以上,排学校前列。
学院持续推进国际化办学,通过科研合作、联合培养、国际会议、短期访学等多种途径,与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英国、荷兰等多国的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19年,学院与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穆勒学院签署了国际化人才“合作备忘录”,每年选派20名左右本科生赴剑桥大学完成30个学时的课程学习。2021年,学院在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正式启动招生培养计划,每年招收50名硕士生。
秉天地材华,料乾坤至理。东南大学完美体育手机app最新版始终秉承“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始终恪守“以科学名世,以人才报国”的办学理念,始终以天生我材的豪迈和舍我其谁的担当,始终与时代发展和国家需要同频共振,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赓续传承,奋楫笃行,勇担新使命,做出新贡献。
(2024年10月更新)